撰文:
陈锡康 丶林盛绵 2018年3月2日
陈锡康:
1959年至1969年的香港,在我念小学4年级至中学7年级的期间,我特别喜欢看西片中的动作片。而主演这些电影的男明星,许多时都被广告誉为「银坛铁汉」丶「硬派巨星」丶「英伟巨星」丶「英武巨星」丶「英勇巨星」丶「霸王巨星」等,都是超级有气概的称号。
那些年,崇拜英雄是我的嗜好之一,很自然地,一些西片动作片的男明星,成为了我的偶像。在这里谨以一个影迷的心态,尊敬地撰文怀念。
以下的排序,是按我首次看到他们的电影的时间顺序排列的 。
(点击名字展开内容)
毕兰加士打(Burt Lancaster)
-
第一次看毕兰加士打是在1959年,在公馀场看「红海盗(The Crimson Pirate)」。对於8岁的我来说,这部电影有各式各样的动作元素,包括海战丶比剑丶潜水,热气球攻击丶杂技式功夫打斗丶空中飞人式的吊索飞荡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大开眼界。毕兰加士打的眼神和笑容充满自信,体型健硕,身手矫捷,不愧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偶像。
-
-
往後我很留意毕兰加士打的报导,发觉原来他中学时代是体操和篮球健将,後来更在马戏团表演杂技,反而没有受过正统的演戏训练。也可能是这个缘故,他的魅力比较有天然味道,而非经过精雕细琢的营造。
-
-
我第二次看毕兰加士打,是在1963年,这次是看早场,电影是「恩怨情天(The Unforgiven)」。在这部电影里,我开始领略到一些作者指出的毕兰加士打冰锥般的眼睛,发放出让人不寒而栗的眼神。我更感觉到毕兰加士打在银幕上的保护者形像,他的角色往往是保护其他角色的一个可靠的人,他的激烈行动是适可而止的去解决问题,却不会鲁莽犯险。
-
-
我第三次看毕兰加士打是在1964年,也是看公馀场,电影是「龙虎双侠(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第四次却是在丽的电视看「一代怪杰(Jim Thorpe – All American)」。
-
-
直至1965年,我才开始在首轮电影院看毕兰加士打,电影是「铁路敢死队(The Train)」。接下来看了他的「四虎将(The Professionals)」,和让我惊喜万分的「惆怅旧欢如梦(The Swimmer)」。这是我第一次看毕兰加士打主演纯文艺电影,发觉原来他是可以演多层次角色的,而且把一个昔日英雄的中年坎坷,演绎得让人感同身受,难怪许多影评人都认为这是毕兰加士打演得最好的电影。
-
-
之後我在电影院里看了他的「九霄惊魂(Airport)」丶「龙虎双霸天(Scorpio)」丶「火车大灾难(The Cassandra Crossing)」丶「周末大行动(The Osterman Weekend)」丶「再上梁山(Tough Guys)」丶及「梦幻成真(Field of Dreams)」。许多年後也看了「气盖山河(The Leopard)」的DVD。
-
-
有两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是我在美国念大学时,有一个课程叫「战後美国电影」,在课室里放映的其中一部电影,正是「灵与欲(Elmer Gantry)」,是毕兰加士打夺得奥斯卡影帝的作品。
-
-
第二件是在1976年,我任职的电影公司开拍首部独资的好莱坞电影「荷京喋血(The Amsterdam Kill)」,曾经考虑聘请毕兰加士打主演,最後这角色由罗拔米湛(Robert Mitchum)出演。
格力哥利柏(Gregory Peck)
-
1959年,「山河血泪美人恩(The Big Country)」在香港上映。在这部电影里,格力哥利柏一副翩翩风度的君子模样,但驯起马来强悍而不屈不挠,和查尔登希士顿(Charlton Heston)搏斗又韧力非凡丶拳拳到肉,和坏人用手枪决斗又无畏无惧,是另外一种能文能武的英雄形像,和毕兰加士打的做派又截然不同。
-
-
下一次看格力哥利柏,是1961年的「六壮士(The Guns of Navarone)」,这虽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动作电影,但格力哥利柏的间谍角色还是带了精明,绝不是纯硬汉的风格。
-
-
到了1966年,我看了「谍海密码战(Arabesque)」,在这部希冶阁式的间谍片里,格力哥利柏的教授角色又再一次是能文能武的英雄楷模。
-
-
往後我在电影院里看他的电影,还包括「太空壮士(Marooned)」丶「凶兆(The Omen)」丶「纳粹狂种(The Boys from Brazil)」丶及「海狼突击队(The Sea Wolves)」。
-
-
但其实我最喜欢的格力哥利柏电影,都是在DVD看的。「金枝玉叶(Roman Holiday)」是爱情电影的经典,格力哥利柏和柯德利夏萍(Audrey Hepburn)是天造地设的绝配。「怪屋疑云(To Kill a Mockingbird)」是法庭电影的经典,格力哥利柏凭此片夺得奥斯卡影帝,他的演绎也是经典之作。讽刺的是,我当初视格力哥利柏为动作派偶像,到後来却是他的文艺片让我萦绕心头。
史提夫麦昆(Steve McQueen)
-
我第一次看史提夫麦昆,是在1961年,在首轮电影院看「七侠荡寇志(The Magnificent Seven)」。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七侠的男演员,除了当年已走红了的尤伯连纳(Yul Brynner)之外,往後竟然有5位成为独当一面的男明星,而结果最红的,就要算史提夫麦昆。
史提夫麦昆曾被誉为「酷天皇」(The King of Cool),这点我在1963年看「龙虎榜(The Great Escape)」时,就深深的感受到。无论是他在囚禁室里玩棒球,或是他从隧道爬出地面协助战友,又或是骑着摩托车在草原逃避德军追捕,都是一副漫不经心丶百毒不侵的模样。
接下来我看的史提夫麦昆电影,包括「万里歼仇(Nevada Smith)」和「浑身是胆(Bullitt)」,女主角都非常美丽,但一点也没有淡化史提夫麦昆的酷。我开始觉得,这位酷天皇是不会在银幕上演绎刻骨铭心的爱情的。
果然,在他的下一部电影「龙凤斗智(The Thomas Crown Affair)」里,虽然有许多男女主角朝夕相对的刻划,但都是风格化的标榜型男俊女,而非着墨爱情。无论是在马球场丶下棋丶驾驶沙滩车丶码头餐厅丶蒸汽浴室丶或是边吃早餐边看报纸等场口,都没有例外。
我往後看的史提夫麦昆电影,还包括「流氓好汉(The Reivers)」丶「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丶「冲天大火灾(The Towering Inferno)」丶「抗暴先锋(An Enemy of the People)」丶及「猎人者(The Hunter)」。
无巧不成话,1980年我在美国拍摄「杀手壕(The Big Brawl)」时,该片的监制是史提夫麦昆晚年电影「大英雄(Tom Horn)」的监制,动作统筹是史提夫麦昆的好朋友,及动作替身是一位曾在史提夫麦昆19部电影中担任动作替身的演员,他们和我分享了一些他的轶事。
辛康纳利(Sean Connery)
-
1964年,「铁金刚勇破间谍网(From Russia with Love)」在香港上映,哄动一时,我要在早上九时,在大华戏院当天还未营业就开始排队,两个小时後才购票成功。然而,这番功夫却大有回报。这部电影不单赏心悦目,辛康纳利演占士邦更是无懈可击,他的眼神可以瞬间由玩世不恭变成充满杀机,对任何人都可以狠心辣手,把英国00系特工「有杀人执照」(licensed to kill)的特性演绎得出神入化,在我当年的观影史里,还没有在正派的男主角身上,找到这股绝腾的杀气。
我知道这不是第一部占士邦电影,於是不断找「铁金刚勇破神秘岛(Dr. No)」的二轮上映场来看,终於成功了。这部电影的沙滩场口,让我看到辛康纳利阳光的一面。
1965年,「铁金刚大战金手指(Goldfinger)」在香港上映,让我看到辛康纳利华丽的一面。他第一场戏就从潜水衣变奏成穿起白色的晚礼服,襟头还插上红花,极尽亮丽登场之能事。
1966年,「铁金刚勇战魔鬼党(Thunderball)」在香港上映,这是我多年来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单在1966年我已到新华戏院看了四次。在电影里,辛康纳利飞天遁海,既用喷射背包(jet pack)在空中逃走,又在海底运用潜水推进器和鱼枪与敌人大打出手,更要在水里和鲨鱼周旋,一派极限运动的先躯者形像。
我在1967年看完「铁金刚勇破火箭岭(You Only Live Twice)」之後,开始有兴趣看辛康纳利主演的非占士邦电影,很想在二轮戏院找「神秘贼美人(Marnie)」和「军令如山(The Hill)」来看,但始终缘悭一面。
终於在1970年,我看了「亡命双雄大决斗(The Molly Maguires)」,但辛康纳利演非占士邦的角色,却没有给我带来惊喜。之後我看了「铁金刚勇破钻石党(Diamonds are Forever)」丶「大盗铁金刚 (The Anderson Tapes)」丶「铁金刚勇救未来世界(Zardoz)」丶和「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在「火车谋杀案」里,我第一次看见辛康纳利不是主角,却赋予一个配角恰到好处的演绎,我开始对他的演技有所憧憬。
接下来我看了「大绑票(The Wind and the Lion)」丶「霸王铁金刚(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丶「罗宾汉与玛丽安(Robin and Marion)」丶「英雄冢(A Bridge Too Far)」丶「金刚大盗(The First Great Train Robbery)」丶「铁金刚勇夺巡航飞弹(Never Say Never Again)」丶和「义胆雄心(The Untouchables)」,辛康纳利演戏越来越多元化,而在「义胆雄心」的表现,更为他蠃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辛康纳利亦开始演父亲的角色,我看他在「龙虎先锋(The Presidio)」和「圣战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的表演,觉得年龄丶秃头丶白发等,并没有成为他饰演「有型男士」的障碍。
我往後看的辛康纳利电影,还包括「追击赤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丶「红墙谍恋(The Russia House)」丶「罗宾汉(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丶「飞越绿林(Medicine Man)」丶「旭日追凶(Rising Sun)」丶「石破天惊(The Rock)」丶「世纪特工(The Avengers)」丶「偷天陷阱(Entrapment)」丶及「奇幻兵团(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其中不乏警喜。在「红墙谍恋」里,年届60岁的辛康纳利,竟然可以和32岁的米雪菲花(Michelle Pfeiffer)浪漫地谈恋爱。在「石破天惊」里,他一头白发,依然可以扮演一个传奇般的动作派人物。在「世纪特工」里,他终於很从容地饰演反派。
保罗纽曼(Paul Newman)
-
1964年,间谍片在香港大行其道,我在电影院看了「谍海惊心(The prize)」。这部电影并不是出色的动作片,然而在我失望之馀,男主角保罗纽曼却给我带来惊喜。这是我第一次看他,觉得他演戏气定神闲,亲切友好,配合着非常蔚蓝的眼睛,极富个人魅力。
我随後找到他的旧作「左手神枪(The Left Handed Gun)」的公馀场看,片中的他把一个西部动作传奇人物演得潇洒反叛丶情绪多变,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1966年,我看了保罗纽曼的「神探枭巢扫荡战(Harper)」,他饰演的私家侦探,依稀有堪富利保加(Humphrey Bogart)的影子,但他的愤世嫉俗,却多了一层我在「谍海惊心」里已感受到的亲切友好,而这一式的别具一格,正是往後保罗纽曼在电影里让人憧憬的重要素质。
到了1970年我看了他的「神枪手与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他在我心目中的动作片巨星地位,已是牢不可破地奠定了,而我也成为了他的忠实影迷。
往後我看了很多他的电影,包括「夺命判官(The Life and Times of Judge Roy Bean)」丶「谍海龙虎斗(The Mackintosh Man)」丶「老千计状元才(The Sting)」丶「冲天大火灾(The Towering Inferno)」丶「你死我活(The Drowning Pool)」丶「粗口烂仔打茅波(Slap Shot)」丶「火山爆发(When Time Ran Out)」丶「红番区(Fort Apache, The Bronx)」丶「疑犯(Absence of Malice)」丶「裁决(The Verdict)」丶「金钱本色(The Color of Money)」丶「影子大亨(The Hudsucker Proxy)」丶「一樽情浓(Message in a Bottle)」丶及「末路骄阳(The Road to Perdition)」。
与此同时,我越来越欣赏保罗纽曼的演技,尤其他在「疑犯」丶「裁决」丶及「金钱本色」的表演,让我赞叹不已,而他亦凭「金钱本色」夺得奥斯卡影帝。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我在美国拍摄「威龙猛探(The Protector)」,我的剪接师曾为保罗纽曼导演的一部电影出任剪接师,他跟我分享了一些保罗纽曼的轶事,对於一个影迷来说,这是很珍贵的。
其他偶像:
还有几位男明星,是当年我很喜欢看的,依我首次看到他们的电影的年份顺序排列,有查尔登希士顿丶阿伦狄龙(Alain Delon)丶基荣马辽(Kerwin Mathews)丶尚保罗贝蒙多(Jean-Paul Belmondo)丶佐治毕柏(George Peppard)丶奇连伊士活(Clint Eastwood)丶和罗拔烈福(Robert Redford)。改天有机会再和各位分享我对他们的怀念。
我朋友的美好回忆:
现在让我介绍我大学时代的老朋友林盛绵,也是一位电影迷,他会和各位分享他对当年另外两位红星的美好回忆。
林盛绵:
彼得奥图(Peter O’Toole)
-
1967年和1968年,「疯狂将军(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和「冬狮(The Lion in the Winter)」先後上映。我欣赏了这两部电影之後,变成了彼得奥图的影迷。早在1962年和1964年,他已凭「沙漠枭雄(Lawrence of Arabia)」和「雄霸天下(Becket)」走红,并且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及赢得其他一些影展的男主角奖项。
但我绝对不认为「疯狂将军」是一部稍逊的片子。我觉得这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悬疑罪案电影动人心弦,而彼得奥图把德国将军威咸坦斯(Wilhelm Tanz)的复杂性格演绎得异常精彩。片里的独脚戏细致入微丶魅力四射,让我看得悠然神往。彼得奥图在1993年一次接受查理罗西(Charlie Rose)的访问中谈及他对希特拉(Hitler)和战争的厌恶,多年来他也参加了不少的反战活动;而「疯狂将军」探讨纳粹军队那机械式的运作,如何替它那些有天赋的领袖们,带来巨大压力而最终将他们耗尽。这对彼得奥图说,可能有特别意义。有几位我喜欢的演员:奥马沙里夫(Omar Sharif)丶基士杜化庞玛(Christopher Plummer)丶和锺娜柏蒂(Joanna Pettet),也有在这部电影演出。
在「冬狮」和「雄霸天下」里,彼得奥图都是饰演英皇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我们看得出他对这个角色驾轻就熟:在银幕上他散发出浑厚的魅力和压场姿态,肯定源自他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的训练,及多年来在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Bristol Old Vic)出演莎士比亚剧。他在这两部电影里的对手也很演得极精彩:「冬狮」的嘉芙莲协宾(Katherine Hepburn),也凭饰演爱莲娜王后(Eleanor of Aquitaine)夺得奥斯卡影后;而「雄霸天下」饰演根德伯里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的李察波顿(Richard Burton), 亦与彼得奥图同获奥斯卡影帝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奥图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同学,还包括阿伦卑斯(Alan Bates)丶阿尔拔芬尼(Albert Finney)丶及李察哈里斯(Richard Harris)。那些年,英国演员在好莱坞发展的机遇,是特别好的。
接下来彼得奥图主演了很多电影,其中有「万世师表(Goodbye, Mr. Chips)」丶「豪门怪杰(The Ruling Class)」丶「特技人(The Stunt Man)」丶「黄金岁月(My Favorite Year)」丶及「末路爱神(Venus)」。这五部电影,一如「沙漠枭雄」丶「雄霸天下」丶和「冬狮」,都为他带来奥斯卡影帝提名,让他成为演员中最多奥斯卡提名却全部落空的纪录保持者。他曾认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英国诗中最优秀及最浪漫的,而且全部154首, 他都可以背诵出来。然而,纵观「俊美勋爵十四行诗组(The Fair Lord Sonnets)」(前126首)是写给一位年轻丶英俊丶及富有的贵族男性朋友,间中带有罗曼蒂克的弦外之音,而馀下的「黑女士」十四行诗组( The Dark Lady Sonnets)是描写诗人背着妻子, 抒发对另一位女士的欲念,我们不禁猜度,彼得奥图对男性心灵的复杂丶痴迷丶及阴暗面的冲动的细致理解,有否帮助了他在「疯狂将军」里赋予坦斯将军的精彩演绎?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
1967年,「香港女伯爵(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上映。挟着这样的片名,还有差利卓别灵执导,香港影迷当然不可错过。马龙白兰度和苏菲亚罗兰(Sophia Loren)携手主演这部英国喜剧。那时候,他已经被推崇为「方法演技」第一人,虽然喜剧并非他最手到擒来的,但他和苏菲亚罗兰也演得相当不错。影评人安德鲁沙里斯(Andrew Sarris)丶演员积尼高逊(Jack Nicholson)丶及导演法兰索瓦杜鲁福(Francois Truffaut)都赞赏此片,认为是差利卓别灵的最佳杰作之一。同年,有另外一部马龙白兰度电影上映。「春色撩人夜(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是一部沉重的电影,有着谋杀丶精神病丶婚外情丶暴力等主题,和「香港女伯爵」是另一个极端,也是马龙白兰度可以充份发挥「方法演技」的类型。可惜,两部电影都不卖座。
1972年,又有两部大相径庭的马龙白兰度电影上映:一部是X级别的「巴黎最後探戈(The Last Tango in Paris)」,曾被誉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及「让一种艺术形式改头换面」。另一部是「教父(The Godfather)」,描写纽约黑手党的斗争,是匪徒电影的代表。马龙白兰度在两部电影中的表演都让人入迷,亦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两部电影都卖座理想,「教父」尤其高踞票房,更衍生了两部续集。
马龙白兰度从不停留在饰演一种刻板形像。在「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里,他饰演一位战绩辉煌的美军特种部队上校,在越战中离队自立门户抗敌。有一场戏他高谈阔论自己对战争丶人类处境丶及文明的理论,继而赞赏北越游击军的狠毒无情及专注坚毅,再讲及自己在美国的家人,这场戏实在让人难忘。在「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里,他饰演曾经是拳手的码头工人,被卷入新泽西州一个城市的码头的工会暴力丶贪污丶勒索丶诈骗丶及谋杀。在「丑陋的美国人(The Ugly American)」里,他饰演美国驻在政治动荡中的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大使。在「欲火情焰(The Fugitive Kind)」里,他饰演一个弹结他的漂泊者,在新奥尔良市逃避警察通缉。在「拿破仑情史(Desiree)」里,他将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的角式,由年青演到发绩,演到成为欧陆霸主,再演到穷途末路,演绎得极具说服力, 大受影评人丶同业及观衆好评。
马龙白兰度!向你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