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陈锡康
2017年6月15日
约60年前,正值上世纪50年代末期,笔者还在念小学,由于家人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亦有携带笔者前往,导致笔者从小就对电影院的魅力着迷。
那些年,好莱坞已流行用各种宽银幕系统和65或70毫米底片去拍摄大制作,笔者还记得当年在电影院看「八十日环游世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时,被那些大银幕映像吸引到目不暇给,到今日还历历在目。
在笔者念中学之前,在电影院里给笔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电影,还包括「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桂河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雄才伟略(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七海霸王(The Vikings)」、「山河血泪美人恩(The Big Country)」、「翠谷香魂(Green Mansions)」、「地心探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七侠荡寇志(The Magnificent Seven)」、和「宾虚(Ben Hur」。笔者还记得在大银幕上看到柯德利夏萍的巨型特写时的铭心惊艳,及格力哥利柏的巨型特写时感到的君子气质,而上述这些在大银幕上看的大电影给予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感觉,不但让我对人和事都有更高的尊重,更提高了我对事物追求的标准。
到了90年代初期,笔者在好莱坞监制「忍者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电影系列时,开始对适合美国儿童观看的电影关注和研究,发觉一些好莱坞的业内人士,非常关心美国儿童的影视习惯,因为那个时候,美国的儿童,在家里已经可以在数以十计的电视频道,及家长购买或租用的录像带里,看到适合他们看的电影,根本就不用到电影院,这样很容易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了去电影院的习惯。
这些好莱坞的业内人士,开始觉得,是否可以向家长提议,经常带儿童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许可以对儿童的其他观影习惯,有一些平衡的作用。笔者觉得他们的论据,在今时今日似乎亦不乏吸引的地方:
-
训练专心:许多现代青少年喜欢同一时间介入多种媒体,比如说一面看电视、一面讲手提电话、在计算机上网浏览、看电邮、听音乐、在社交网络互通短讯等等,非常不专心。在电影院看电影是很好的专心训练,让他们用心去做好一件事,就是享受一部电影。
-
训练耐性:许多现代青少年在家里看电影,遇到剧情略慢时,就马上按快键到电影的其他部份,或换DVD看另一部电影,或换电视频道等等。这些习惯容易培养没耐性,对将来他们处事遇到挫折又不能放弃时,是否会感到无所适从呢?如果他们有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他们就会得到训练,一部电影里有起有伏,当耐心地捱过一些略慢的情节时,往往高潮就在后面,值得等待。
-
纠正错觉:在手提电话、平板计算机、手提电脑、桌上计算机、及电视观看视频,人和物的映像,普遍都是比它们的真实尺寸细小,亦比观看者的真实高度小,容易造成现代青少年觉得这些人和物比自己渺小的错觉。而且由于现代青少年可随意将这些影像呼之来、挥之去,也容易造成他们觉得比这些人和物优越的错觉。若现代青少年经常在电影院里看到比自己大得多的人和物的映像,又不能控制它们,就可能有平衡上述错觉的作用。
-
领会别人的反应: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观众人数通常比在家里看的多许多倍。现代青少年会发觉,原来许多陌生人对电影里个别时刻的反应,可以和自己或家人或朋友的很不同,从而领略到更多不同的对事物的态度。
好莱坞没有向美国家长硬销以上的论据,却积极地拍摄了更多家长会喜欢看、而又放心携带年幼子女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以下简称「家庭电影」)。这些大部份是动画电影,亦有改篇自著名儿童小说或童话的真人电影、跟玩具息息相关的真人电影、或适合一家大小同场观看的真人电影。它们的美国电影分级,都是「适合大众(General Audiences)」或「建议家长引导(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发觉自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北美年度十大卖座电影里,总有不少于3部是家庭电影 (注1)。例外的只有2011年和2012年,但2011年虽然只有1部,但排名15至16、及18至20的都是家庭电影,而2012年虽然只有2部,但排名11和12的都是家庭电影。就以2016年为例,十大卖座电影里有5部是家庭电影,分别是「海底奇兵2(Finding Dory)」,「Pet Pet当家(The Secret Life of Pets)」,「魔幻森林(Jungle Book)」,「优兽大都会(Zootopia)」,和「星梦动物园(Sing)」。而2010年家庭电影更辉煌,十大卖座电影里竟占6部。
好莱坞更悉心安排,一年里由年头到年尾,都有家庭电影在美国上映。笔者做了一个统计,从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每月最少有一部家庭电影在美国开始公映。例外的只有2016年的10月,但其实只不过是上一部家庭电影在9月23日开始公映,下一部在11月4日开始公映,相差也只不过是40日而已。而由于这些电影的映期大部份都在3个月或以上,亦即是说,在一年365日里,每日最少都有一部家庭电影在美国上映当中。
好莱坞花了如此多心思,去促成美国下一代仍然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成绩可以说是肯定的。举例说,在2010年,全美国电影院售出的电影票,估计有11%是属于2-11岁的观众群的,到了2016年,百份比仍然是11% (注2)。在2010年,美国平均每月去电影院看1部或以上电影的2-11岁观众群,估计有310万人,到2016年这数字仍然是310万 (注3)。但在这些年里,用手提电话和手提电脑看电影却越来越普遍,而美国电影院基本上没有流失了下一代观众,实属可贵。
对于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好处,笔者自己还有以下的看法:
-
最接近创作者的视野:一部电影的创作者,花了许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把影片的颜色、光暗、混音、宽高比等,做到在电影院上映时创作者要求的效果,但创作者不会自己去创造电影的DVD版、电视版、或计算机版,所以电影院版才是创作者的原创视野。再加上观众家里的电视机、计算机、或手提电话的颜色、光暗、声音、宽高比等都不一定有固定标准,所以运用这些方式观看电影,可能和创作者的原创视野相差很远。
还有关于速度的感觉,笔者在计算机剪接电影时,要经常把剪接好的片段,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再看,纠正速度和节奏的偏差。举例说,一部跑车用1秒的时间由画面的左边跑到画面的右边,在1米宽的电视机看,和在20米宽的电影院银幕看,同样是1秒,但感觉却不同。
-
更敏捷地对微妙时刻作出反应:在电影院里,因为聚集了许多观众,其中有些反应特别快,遇到惹笑的对白时,马上就笑了出来,而我们听到一小点笑声,毫微秒间就更加进入开心状态,亦笑了出来。同出一辙,看催泪电影时,我们听到某观众的一小点哭声,毫微秒间就更加进入伤心状态,很容易也哭了出来。看恐怖片时,我们听到某观众的一小点屏息以待的呼吸声,毫微秒间就更加进入紧张状态。笔者有很多朋友,常常告诉笔者,他们觉得在电影院里看笑片、催泪片、及恐怖片、投入和享受的程度比在家里看高很多。
-
看爱情片感受更深:爱情片许多时要靠男女主角的眉目传情、欲语还休的嘴角微动、及心如鹿撞的面部表情等,去把爱情刻划得更浪漫。这些微妙的细节,在小屏幕上未必能看清楚,但在大银幕上就一览无遗。举例说,笔者是先收到美国电影公司寄给我「星声梦里人(La La Land)」的DVD,马上在电视屏幕看,两个星期后影片在香港公映,笔者再去电影院看,发觉女主角有许多微妙表情,是我在电视屏幕上观看时错过的。
还有,爱情片通常是讲相爱但又不能爱,阻力可能来自生离死别、战乱等个人能力不能控制的因素,所以在大银幕上看比现实生活大几倍的映像,下意识地越会觉得自己渺小和无助,刻骨铭心的感受就更深。所以在电影院里看「铁达尼号(Titanic)」、「北非谍影(Casablanca)」、及「人鬼情未了(Ghost)」,感受是浪漫得多。
-
看动画片领会更多:现代的动画片多数是由计算机制造出来的,由于是仿效真人,先进的计算机需要制造出许多细微的表情、脸色变化、和动作细节,这些元素在大银幕上不容易被错过,所以在电影院里看动画片,是会感到栩栩如生得多。
-
对逃离现实的情节较易接受:许多电影都含有追梦、寻找命运、牺牲小我等比较上没有很现实的元素,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观看这些元素,比在自己熟悉到不得了的家里观看,会更容易进入逃离现实的状态。比方说,歌舞片的男女主角,动辄会轻歌曼舞,非常逃离现实,但出现在漆黑的电影院的大银幕上,又似乎没有那么不自然。
-
容易参与社交网络的讨论:现代的观众,许多在电影院看完电影后,马上把感受上载到社交网络,和网友分享。如果一位影迷要等到DVD出来后才看这部电影,就不能参与这些讨论,或对这些普通人(而非影评人)的观后感,有与时俱进的第一身认同或领略。
笔者希望本文的数据,对各位需要选择是否到电影院欣赏某一部电影时,略有参考的用地。
谢谢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
数据取材自www.boxofficemojo.com
-
数据取材自www.mpaa.org
-
数据取材自www.mpa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