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史文鸿
《邓寇克大行动/敦克尔克》(Dunkirk)是 Christopher Nolan 的新作,也是他第一部非虚构,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创作的电影。一九四〇年,以英国军队为主的部队,在法国北部邓寇克被德国闪电战争的战略打败被围,结果出现了这次壮烈的拯救行动,成功把三十多万以英军为主的部队救回英国。
这部电影可以説有两方面非常出色,第一是它包括了海陆空三个主缐。开场时身为陆军的男主角退到邓寇克,等待营下的各种遭遇。第二是一艘称「月亮石」(Moonstone)的游艇被政府徵召由英国出发,到邓寇克接载被困军队回英国。第三是讲身为飞行员的主角,和队友乘「喷火」战机(Spitfire)飞到邓寇克支援撤退迎战来袭纳粹战机的经过。
第二个特点是导演应用多组重覆镜头,以不同角度交待同一个高潮。故事一开始身为陆军的主角,侥幸闯进了邓寇克,他联同另一个军人佯装以担架抬一名受伤士兵,尝试登上一艘救护舰,但可惜他们的舰遭敌机击沉,二人侥幸逃到码头边。他们几经辛苦又转到另一艘军舰之上,但又在航行不远遭纳粹潜艇鱼雷撃沉,这二人又侥幸逃脱,被拒上救生艇後也还能游上岸,辗转跑进一艘搁浅的荷兰小货轮𥚃,它却成为岸上不远德军的射撃目标,最後漂浮出海下沉众人又得到营救。
游艇月亮石先在前往邓寇克途中救了一个沉船的军人,他威胁船长及他儿子和另一年青人不要去邓寇克营救,船长拒绝。而在纷争中军人把那年青人打晕昏迷。最後他因伤重不治,成为年轻的牺牲者。船在继续前进避过敌机攻击,更救了一名被击落的「喷火」战机的机师及另外沉下货艇的军人。
第三条缐是讲三架赴战的「喷火」战机,一早有一架被击落,另外两架的其中一架也被击中堕海,被困机师险获上面提到的游艇拯救,馀下这飞机在先後击落两架纳粹轰炸机及战斗机,耗尽气油降落在敌方占领地被俘,他被俘前毁掉军机以免其被纳粹虏获。
这𥚃我们可以察觉到电影中的场景重叠,例如那艘军舰在海中遇袭,我们像机师见到飞机袭击的角度,及站在外围看到船沉人们逃生的角度。
另外更特别是第三架飞机目睹第二架机堕海及游艇的营救,与实际游艇角度的营救,又产生明显的不同角度对比。
无疑,电影营造大量堆砌的情节,如陆军的两主角由一条救护船逃生到第二艘军舰及第三条货船,再转到游艇;而空军的第三架军机的男主角先後击落多架纳粹机,甚至最後在缺油滑翔下也有斩获。然後滑翔降到敌军控制区,这些多重巧合真是尽煽情之能事。而岸上的将军和上校目睹轰炸肆虐似乎毫不畏惧及躲避。这些明显是非常传统荷李活电影的商业元素。
导演在电影中的危急场面,应用大量的短片段碎接,例如救护舰及军舰遇袭下沉,人们逃生的情景就应用大量的快速剪接,给人是仿效及向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波特金战舰》(Battleship Potemkin)(USSR,1925)在"奥德沙(Odessa)阶梯屠杀"带领潮流的剪接手法及其意念的致敬。
电影的制作介绍指出导演应用真正的驱逐舰及小艇和小舰只实拍,不用电脑衍生的影像,以呈现震撼的现实感,及拍摄的真实性,值得称赞。
电影最後讲到男主角和战友到了英国,坐上火车回家,途中深觉自惭形秽,恐怕国民鄙视他们战败逃生回来,怎知国民非常欢迎他们,觉得他们检回性命回来,就是胜利,亦会为将来反攻及最後胜利铺路。电影带出了大英帝国在这历史阶段面对纳粹德国的侵略,所遭遇到巨大的挫败,但仍然全国军民,都同仇敌忾,表现不屈不挠的抗暴及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