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紧急服务 最新情报 长者优惠
撰文:雷鼎鸣
(21/4/2017)
 
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在上周一公布了一个「终身年金计划」,希望能对香港的退休保障有所贡献。这个年金计划有优点也有不少技术性的困难,是否有足够的可持续性,要看能否化解这些困难。分析这个年金,起码可有三个不同难度的层次。
 
最简单或最基本的层次是要明白这年金其实是一种保险制度。按照按揭证券公司对产品的描述,65岁的男性付出100万,可享有3%至4%的内部回报率,若回报率是3%,每月可领回约5,000元,直至逝世为止;若回报率是4%,每月可得5,800元。若是女性,每月所得会低一点,因为她们的平均寿命较长。投保者若是早逝,其受益人可承继部分保金,但公司不会付出超过105万元,亦即付出100万,可保证起码得回105万。
 
退休长者有一个很合理的挂虑,便是不太确定自己寿命有多长,在消费的时候,会担心若是用得太多,未去世已花费一切积蓄,岂不糟糕?但若用得太克己,逝世时还剩下一大笔,虽可留给儿女,但总也是钱财未尽其用。有了终身年金制后,现在先付上一笔,便可明确的知道在有生之年每月都有固定数额的钱可领,花钱消​​费时便有所依据了。此种确定性背后也是一种赌博,某人若短命,领不了多少天的钱便一命呜呼,岂不吃亏?虽说按揭公司肯对仍生存的受益人继续发放保金,但付出了100万后,十年八载或什至是二十多年后才最多拿回105万元,当然远远达不到内部回报率3%至4%了。
 
至于按揭公司每月发放多少钱,是要根据投保者平均有多少剩余的预期寿命及投资的回报率来计算。按照年金所公布的参考例子,它是假设了65岁的男性大约平均有21至23岁的剩余寿命。
 
健寿者投资年金最着数
 
上述的分析与计算容易得很,找个懂经济或精算的人都随便可做得到。但若我们把分析的难度提高一个层次,立可发现当中隐藏了一些问题,此问题名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经济101的学问。
 
先把我们放在一个65岁投保者的位置看此问题。我们不确切知道自己尚有多少阳寿可待,但也不是一无所知。某人若知道自己(或什至配偶)都身患绝症,没几天可活了,他还会付出这100万买年金吗?另一种人在验过身后发现自己龙精虎猛,隐疾全无,父母又都长命百岁,以基因及生活健康作基础,可判断自己可活得比常人更长一点,此种年金自然买得过。
 
由此可知,买年金者多是健康长命之人,老弱残兵不会如此输蚀也。但若如此,年金公司便要发放出更长时间的保金,而它最初制定每月保金额时,是以社会中人的平均寿命来计算的,来参加计划的人却都是长寿之人,公司如何撑得住?若没法扩大投资收入,便惟有削减每月付出的保金了。但一旦这样做,便会有更多的人认为此计划无甚着数,他们便走了。剩下来的,是平均寿命更长的人,因为他们才能在每月较低收益的情况下仍有利可图。这些长命百岁的人会把按证公司逼得更惨,使他们又再减少保金。恶性循环出现,最后没什么人肯买此年金。这便解释了为什么香港没有多少多保险公司肯做终身年金(固定限期而不是终身的倒有不少例子)。
 
提高最低担保额助吸客
 
若把分析层次又再往上提一级,我们又未必需要如此悲观,以为年金制度一定崩溃。最简单方法是强制所有退休人士都参加年金,那么以上的逆向选择便不会发生,长寿或短命的都要参加,拉上补下,公司收支可平衡。但显然此方法政治上不易推行。
 
另一种方法是寄望于大多数人对可活多久仍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倘若如此,年金因可以减少长者面对不确定前景的彷徨感,可能吸引得住一些预期寿命较短,因而认为年金在投资角度不太理想的人。年金有了基本拥趸后,可能抵销得住逆向选择的威力。若是这仍不够,付出100万可保证拿回105万或以上,也有一些吸引力,再不够的话,最低担保可提高至超过105万,有助稳定。
 
*文章转载自「Sky Post」,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