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項
緊急服務 最新情報 長者優惠
見到旗袍,你會想起什麼?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優雅服飾?連繫著華人百年、甚至千年以來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感依附?透過與華慧娜女士的一席話,你或許有更大的啓發。
 
「旗袍」的起源至今仍有許多爭論,有說是源於三百年前清代滿洲婦女穿著的寛袍大袖長袍經不斷改變而成,亦有說是受到2000多年前三國時期的蜀漢窄形筒裝和深衣的影響而慢慢演變而成。無論如何,旗袍於民國初期20年代廣泛地受到中國各大城市婦女的歡迎,不單是旗袍在用料和縫製的變化可以很大,可按各人的喜好、性格和穿著的塲合特別設計,它亦易於融合西方服飾設計,予人一種時尚的感覺。難怪旗袍於1929年被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而這種讓女性體態和線條美能充分顯示出來的設計,亦幾乎成為當時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我由於自小身形比較瘦削,穿什麼衣服也不好看,只有穿著旗袍時,令我變得漂亮,更充滿信心。」81歲的華慧娜穿著旗袍已經超過七十年,她每次縫製旗袍都是一口氣做幾十件的,就是不容許自己的身形有太大的變化。「除了坐長途飛機外,我每天都穿不同款式的旗袍,並配以不同長短的西式外套、不同顏色的皮鞋、手袋、飾物等。就這樣旗袍便變成了我的標誌。」
 
旗袍是傳統服飾,它得以大行其道主要是因為它的可塑造性很強,現時流行的款式是受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改良初期旗袍還是比較含蓄的,那時候有些是無叉旗袍,即使開叉也多在膝蓋之下,只在行走間露半條小腿。參考了西方的曲線美感,上海旗袍被改良,直襟寬腰大下擺的傳統式樣被修正。當時修正了的旗袍,腰身窄小,領口縮短,袖不過肘,下擺成弧形,那時尚感經年也不褪減。三十年代的旗袍又開始變長,甚至長及腳跟,而袖子反而縮短至肩下兩寸,甚至幾乎無袖。亦有將高聳及耳的領子改矮,或變成無領。
 
華慧娜喜歡穿多色彩的衣服。「穿衣就好像展示人生。我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所以我的衣服都是燦爛奪目的。」在五十年代在商界打拼的香港女性,所面對的阻力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能耐才可應付得到的。華慧娜是第一位女性被委任為英資渣打銀行的經理,她除了擁有出色的語文能力、誠懇的工作態度外,還有她獨有的高貴氣質,而這與她那認真和大方得體的妝扮不無關係。「藉著漂亮的顏色,我可以強調女性是可以有事業、可以出人頭地、更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華慧娜是我們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讀者熟悉的劃時代女性代表。她喜愛穿旗袍也是她深入民心的獨特形象標誌。多年來她所穿的旗袍無以數計,而每件都保存得相當好。她應多個博物館請求,捐出了百多件珍貴的旗袍–向香港文化博物館捐贈了65套,香港歷史博物館捐贈了85套,及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捐贈了20套。她的一生與旗袍這傳統中國服飾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她的旗袍人生更是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訪問及撰文:柏安康記者 艾香
 
 
編者後記:
      
穿衣搭配不單是妝扮的事,背後更是做人處事的學問。華慧娜女士穿衣的智慧以及對旗袍的熱愛,顯示了她對美麗的追求。回想我們這一生,相信我們對穿衣也有一些堅持,以至在一些群體裡,也有我們獨特的標誌,就好像見到旗袍會聯想起華女士一樣。綠齡的讀者們,如果你們也有這樣的人生體會,歡迎與大家分享。請聯絡我們,我們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