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陳錫康 、林盛綿 2018年3月2日
陳錫康:
1959年至1969年的香港,在我唸小學4年級至中學7年級的期間,我特別喜歡看西片中的動作片。而主演這些電影的男明星,許多時都被廣告譽為「銀壇鐵漢」、「硬派巨星」、「英偉巨星」、「英武巨星」、「英勇巨星」、「霸王巨星」等,都是超級有氣概的稱號。
那些年,崇拜英雄是我的嗜好之一,很自然地,一些西片動作片的男明星,成為了我的偶像。在這裡謹以一個影迷的心態,尊敬地撰文懷念。
以下的排序,是按我首次看到他們的電影的時間順序排列的 。
(點擊名字展開內容)
畢蘭加士打(Burt Lancaster)
-
第一次看畢蘭加士打是在1959年,在公餘場看「紅海盜(The Crimson Pirate)」。對於8歲的我來說,這部電影有各式各樣的動作元素,包括海戰、比劍、潛水,熱氣球攻擊、雜技式功夫打鬥、空中飛人式的吊索飛盪等等,真是琳瑯滿目,大開眼界。畢蘭加士打的眼神和笑容充滿自信,體型健碩,身手矯捷,不愧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偶像。
-
-
往後我很留意畢蘭加士打的報導,發覺原來他中學時代是體操和籃球健將,後來更在馬戲團表演雜技,反而沒有受過正統的演戲訓練。也可能是這個緣故,他的魅力比較有天然味道,而非經過精雕細琢的營造。
-
-
我第二次看畢蘭加士打,是在1963年,這次是看早場,電影是「恩怨情天(The Unforgiven)」。在這部電影裡,我開始領略到一些作者指出的畢蘭加士打冰錐般的眼睛,發放出讓人不寒而慄的眼神。我更感覺到畢蘭加士打在銀幕上的保護者形像,他的角色往往是保護其他角色的一個可靠的人,他的激烈行動是適可而止的去解決問題,卻不會魯莽犯險。
-
-
我第三次看畢蘭加士打是在1964年,也是看公餘場,電影是「龍虎雙俠(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第四次卻是在麗的電視看「一代怪傑(Jim Thorpe – All American)」。
-
-
直至1965年,我才開始在首輪電影院看畢蘭加士打,電影是「鐵路敢死隊(The Train)」。接下來看了他的「四虎將(The Professionals)」,和讓我驚喜萬分的「惆悵舊歡如夢(The Swimmer)」。這是我第一次看畢蘭加士打主演純文藝電影,發覺原來他是可以演多層次角色的,而且把一個昔日英雄的中年坎坷,演繹得讓人感同身受,難怪許多影評人都認為這是畢蘭加士打演得最好的電影。
-
-
之後我在電影院裡看了他的「九霄驚魂(Airport)」、「龍虎雙霸天(Scorpio)」、「火車大災難(The Cassandra Crossing)」、「週末大行動(The Osterman Weekend)」、「再上梁山(Tough Guys)」、及「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許多年後也看了「氣蓋山河(The Leopard)」的DVD。
-
-
有兩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是我在美國唸大學時,有一個課程叫「戰後美國電影」,在課室裡放映的其中一部電影,正是「靈與慾(Elmer Gantry)」,是畢蘭加士打奪得奧斯卡影帝的作品。
-
-
第二件是在1976年,我任職的電影公司開拍首部獨資的好萊塢電影「荷京喋血(The Amsterdam Kill)」,曾經考慮聘請畢蘭加士打主演,最後這角色由羅拔米湛(Robert Mitchum)出演。
格力哥利柏(Gregory Peck)
-
1959年,「山河血淚美人恩(The Big Country)」在香港上映。在這部電影裡,格力哥利柏一副翩翩風度的君子模樣,但馴起馬來強悍而不屈不撓,和查爾登希士頓(Charlton Heston)搏鬥又韌力非凡、拳拳到肉,和壞人用手槍決鬥又無畏無懼,是另外一種能文能武的英雄形像,和畢蘭加士打的做派又截然不同。
-
-
下一次看格力哥利柏,是1961年的「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這雖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動作電影,但格力哥利柏的間諜角色還是帶了精明,絕不是純硬漢的風格。
-
-
到了1966年,我看了「諜海密碼戰(Arabesque)」,在這部希冶閣式的間諜片裡,格力哥利柏的教授角色又再一次是能文能武的英雄楷模。
-
-
往後我在電影院裡看他的電影,還包括「太空壯士(Marooned)」、「凶兆(The Omen)」、「納粹狂種(The Boys from Brazil)」、及「海狼突擊隊(The Sea Wolves)」。
-
-
但其實我最喜歡的格力哥利柏電影,都是在DVD看的。「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是愛情電影的經典,格力哥利柏和柯德利夏萍(Audrey Hepburn)是天造地設的絕配。「怪屋疑雲(To Kill a Mockingbird)」是法庭電影的經典,格力哥利柏憑此片奪得奧斯卡影帝,他的演繹也是經典之作。諷刺的是,我當初視格力哥利柏為動作派偶像,到後來卻是他的文藝片讓我縈繞心頭。
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
-
我第一次看史提夫麥昆,是在1961年,在首輪電影院看「七俠蕩寇誌(The Magnificent Seven)」。在這部電影裡飾演七俠的男演員,除了當年已走紅了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之外,往後竟然有5位成為獨當一面的男明星,而結果最紅的,就要算史提夫麥昆。
史提夫麥昆曾被譽為「酷天皇」(The King of Cool),這點我在1963年看「龍虎榜(The Great Escape)」時,就深深的感受到。無論是他在囚禁室裡玩棒球,或是他從隧道爬出地面協助戰友,又或是騎著摩托車在草原逃避德軍追捕,都是一副漫不經心、百毒不侵的模樣。
接下來我看的史提夫麥昆電影,包括「萬里殲仇(Nevada Smith)」和「渾身是胆(Bullitt)」,女主角都非常美麗,但一點也沒有淡化史提夫麥昆的酷。我開始覺得,這位酷天皇是不會在銀幕上演繹刻骨銘心的愛情的。
果然,在他的下一部電影「龍鳳鬥智(The Thomas Crown Affair)」裡,雖然有許多男女主角朝夕相對的刻劃,但都是風格化的標榜型男俊女,而非著墨愛情。無論是在馬球場、下棋、駕駛沙灘車、碼頭餐廳、蒸汽浴室、或是邊吃早餐邊看報紙等場口,都沒有例外。
我往後看的史提夫麥昆電影,還包括「流氓好漢(The Reivers)」、「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抗暴先鋒(An Enemy of the People)」、及「獵人者(The Hunter)」。
無巧不成話,1980年我在美國拍攝「殺手壕(The Big Brawl)」時,該片的監製是史提夫麥昆晚年電影「大英雄(Tom Horn)」的監製,動作統籌是史提夫麥昆的好朋友,及動作替身是一位曾在史提夫麥昆19部電影中擔任動作替身的演員,他們和我分享了一些他的軼事。
辛康納利(Sean Connery)
-
1964年,「鐵金剛勇破間諜網(From Russia with Love)」在香港上映,哄動一時,我要在早上九時,在大華戲院當天還未營業就開始排隊,兩個小時後才購票成功。然而,這番功夫卻大有回報。這部電影不單賞心悅目,辛康納利演占士邦更是無懈可擊,他的眼神可以瞬間由玩世不恭變成充滿殺機,對任何人都可以狠心辣手,把英國00系特工「有殺人執照」(licensed to kill)的特性演繹得出神入化,在我當年的觀影史裡,還沒有在正派的男主角身上,找到這股絕騰的殺氣。
我知道這不是第一部占士邦電影,於是不斷找「鐵金剛勇破神秘島(Dr. No)」的二輪上映場來看,終於成功了。這部電影的沙灘場口,讓我看到辛康納利陽光的一面。
1965年,「鐵金剛大戰金手指(Goldfinger)」在香港上映,讓我看到辛康納利華麗的一面。他第一場戲就從潛水衣變奏成穿起白色的晚禮服,襟頭還插上紅花,極盡亮麗登場之能事。
1966年,「鐵金剛勇戰魔鬼黨(Thunderball)」在香港上映,這是我多年來最喜愛的電影之一,單在1966年我已到新華戲院看了四次。在電影裡,辛康納利飛天遁海,既用噴射背包(jet pack)在空中逃走,又在海底運用潛水推進器和魚槍與敵人大打出手,更要在水裡和鯊魚週旋,一派極限運動的先軀者形像。
我在1967年看完「鐵金剛勇破火箭嶺(You Only Live Twice)」之後,開始有興趣看辛康納利主演的非占士邦電影,很想在二輪戲院找「神秘賊美人(Marnie)」和「軍令如山(The Hill)」來看,但始終緣慳一面。
終於在1970年,我看了「亡命雙雄大決鬥(The Molly Maguires)」,但辛康納利演非占士邦的角色,卻沒有給我帶來驚喜。之後我看了「鐵金剛勇破鑽石黨(Diamonds are Forever)」、「大盜鐵金剛 (The Anderson Tapes)」、「鐵金剛勇救未來世界(Zardoz)」、和「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在「火車謀殺案」裡,我第一次看見辛康納利不是主角,卻賦予一個配角恰到好處的演繹,我開始對他的演技有所憧憬。
接下來我看了「大綁票(The Wind and the Lion)」、「霸王鐵金剛(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羅賓漢與瑪麗安(Robin and Marion)」、「英雄塚(A Bridge Too Far)」、「金剛大盜(The First Great Train Robbery)」、「鐵金剛勇奪巡航飛彈(Never Say Never Again)」、和「義胆雄心(The Untouchables)」,辛康納利演戲越來越多元化,而在「義胆雄心」的表現,更為他蠃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辛康納利亦開始演父親的角色,我看他在「龍虎先鋒(The Presidio)」和「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的表演,覺得年齡、禿頭、白髮等,並沒有成為他飾演「有型男士」的障礙。
我往後看的辛康納利電影,還包括「追擊赤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紅牆諜戀(The Russia House)」、「羅賓漢(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飛越綠林(Medicine Man)」、「旭日追兇(Rising Sun)」、「石破天驚(The Rock)」、「世紀特工(The Avengers)」、「偷天陷阱(Entrapment)」、及「奇幻兵團(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其中不乏警喜。在「紅牆諜戀」裡,年屆60歲的辛康納利,竟然可以和32歲的米雪菲花(Michelle Pfeiffer)浪漫地談戀愛。在「石破天驚」裡,他一頭白髮,依然可以扮演一個傳奇般的動作派人物。在「世紀特工」裡,他終於很從容地飾演反派。
保羅紐曼(Paul Newman)
-
1964年,間諜片在香港大行其道,我在電影院看了「諜海驚心(The prize)」。這部電影並不是出色的動作片,然而在我失望之餘,男主角保羅紐曼卻給我帶來驚喜。這是我第一次看他,覺得他演戲氣定神閒,親切友好,配合著非常蔚藍的眼睛,極富個人魅力。
我隨後找到他的舊作「左手神槍(The Left Handed Gun)」的公餘場看,片中的他把一個西部動作傳奇人物演得瀟洒反叛、情緒多變,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
1966年,我看了保羅紐曼的「神探梟巢掃蕩戰(Harper)」,他飾演的私家偵探,依稀有堪富利保加(Humphrey Bogart)的影子,但他的憤世嫉俗,卻多了一層我在「諜海驚心」裡已感受到的親切友好,而這一式的別具一格,正是往後保羅紐曼在電影裡讓人憧憬的重要素質。
到了1970年我看了他的「神槍手與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他在我心目中的動作片巨星地位,已是牢不可破地奠定了,而我也成為了他的忠實影迷。
往後我看了很多他的電影,包括「奪命判官(The Life and Times of Judge Roy Bean)」、「諜海龍虎鬥(The Mackintosh Man)」、「老千計狀元才(The Sting)」、「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你死我活(The Drowning Pool)」、「粗口爛仔打茅波(Slap Shot)」、「火山爆發(When Time Ran Out)」、「紅番區(Fort Apache, The Bronx)」、「疑犯(Absence of Malice)」、「裁決(The Verdict)」、「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影子大亨(The Hudsucker Proxy)」、「一樽情濃(Message in a Bottle)」、及「末路驕陽(The Road to Perdition)」。
與此同時,我越來越欣賞保羅紐曼的演技,尤其他在「疑犯」、「裁決」、及「金錢本色」的表演,讓我讚嘆不已,而他亦憑「金錢本色」奪得奧斯卡影帝。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我在美國拍攝「威龍猛探(The Protector)」,我的剪接師曾為保羅紐曼導演的一部電影出任剪接師,他跟我分享了一些保羅紐曼的軼事,對於一個影迷來說,這是很珍貴的。
其他偶像:
還有幾位男明星,是當年我很喜歡看的,依我首次看到他們的電影的年份順序排列,有查爾登希士頓、阿倫狄龍(Alain Delon)、基榮馬遼(Kerwin Mathews)、尚保羅貝蒙多(Jean-Paul Belmondo)、佐治畢柏(George Peppard)、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和羅拔烈福(Robert Redford)。改天有機會再和各位分享我對他們的懷念。
我朋友的美好回憶:
現在讓我介紹我大學時代的老朋友林盛綿,也是一位電影迷,他會和各位分享他對當年另外兩位紅星的美好回憶。
林盛綿:
彼得奧圖(Peter O’Toole)
-
1967年和1968年,「瘋狂將軍(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和「冬獅(The Lion in the Winter)」先後上映。我欣賞了這兩部電影之後,變成了彼得奧圖的影迷。早在1962年和1964年,他已憑「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和「雄霸天下(Becket)」走紅,並且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及贏得其他一些影展的男主角獎項。
但我絕對不認為「瘋狂將軍」是一部稍遜的片子。我覺得這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懸疑罪案電影動人心弦,而彼得奧圖把德國將軍威咸坦斯(Wilhelm Tanz)的複雜性格演繹得異常精彩。片裡的獨腳戲細緻入微、魅力四射,讓我看得悠然神往。彼得奧圖在1993年一次接受查理羅西(Charlie Rose)的訪問中談及他對希特拉(Hitler)和戰争的厭惡,多年來他也參加了不少的反戰活動;而「瘋狂將軍」探討納粹軍隊那機械式的運作,如何替它那些有天賦的領袖們,帶來巨大壓力而最终將他們耗盡。這對彼得奧圖說,可能有特別意義。有幾位我喜歡的演員:奧馬沙里夫(Omar Sharif)、基士杜化龐瑪(Christopher Plummer)、和鍾娜柏蒂(Joanna Pettet),也有在這部電影演出。
在「冬獅」和「雄霸天下」裡,彼得奧圖都是飾演英皇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我們看得出他對這個角色駕輕就熟:在銀幕上他散發出渾厚的魅力和壓場姿態,肯定源自他在英國皇家戲劇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的訓練,及多年來在布里斯托老維克劇院(Bristol Old Vic)出演莎士比亞劇。他在這兩部電影裡的對手也很演得極精彩:「冬獅」的嘉芙蓮協賓(Katherine Hepburn),也憑飾演愛蓮娜王后(Eleanor of Aquitaine)奪得奧斯卡影后;而「雄霸天下」飾演根德伯里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的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 亦與彼得奧圖同獲奥斯卡影帝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奧圖在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的同學,還包括阿倫卑斯(Alan Bates)、阿爾拔芬尼(Albert Finney)、及李察哈里斯(Richard Harris)。那些年,英國演員在好萊塢發展的機遇,是特別好的。
接下來彼得奧圖主演了很多電影,其中有「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豪門怪傑(The Ruling Class)」、「特技人(The Stunt Man)」、「黃金歲月(My Favorite Year)」、及「末路愛神(Venus)」。這五部電影,一如「沙漠梟雄」、「雄霸天下」、和「冬獅」,都為他帶來奧斯卡影帝提名,讓他成為演員中最多奧斯卡提名卻全部落空的紀錄保持者。他曾認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英國詩中最優秀及最浪漫的,而且全部154首, 他都可以背誦出來。然而,縱觀「俊美勳爵十四行詩組(The Fair Lord Sonnets)」(前126首)是寫給一位年輕、英俊、及富有的貴族男性朋友,間中帶有羅曼蒂克的弦外之音,而餘下的「黑女士」十四行詩組( The Dark Lady Sonnets)是描寫詩人背著妻子, 抒發對另一位女士的慾念,我們不禁猜度,彼得奧圖對男性心靈的複雜、痴迷、及陰暗面的衝動的細緻理解,有否幫助了他在「瘋狂將軍」裡賦予坦斯將軍的精彩演繹?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
1967年,「香港女伯爵(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上映。挾著這樣的片名,還有差利卓別靈執導,香港影迷當然不可錯過。馬龍白蘭度和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攜手主演這部英國喜劇。那時候,他已經被推崇為「方法演技」第一人,雖然喜劇並非他最手到擒來的,但他和蘇菲亞羅蘭也演得相當不錯。影評人安德魯沙里斯(Andrew Sarris)、演員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及導演法蘭索瓦杜魯福(Francois Truffaut)都讚賞此片,認為是差利卓別靈的最佳傑作之一。同年,有另外一部馬龍白蘭度電影上映。「春色撩人夜(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是一部沉重的電影,有著謀殺、精神病、婚外情、暴力等主題,和「香港女伯爵」是另一個極端,也是馬龍白蘭度可以充份發揮「方法演技」的類型。可惜,兩部電影都不賣座。
1972年,又有兩部大相逕庭的馬龍白蘭度電影上映:一部是X級別的「巴黎最後探戈(The Last Tango in Paris)」,曾被譽為「電影史上的里程碑」及「讓一種藝術形式改頭換面」。另一部是「教父(The Godfather)」,描寫紐約黑手黨的鬥爭,是匪徒電影的代表。馬龍白蘭度在兩部電影中的表演都讓人入迷,亦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兩部電影都賣座理想,「教父」尤其高踞票房,更衍生了兩部續集。
馬龍白蘭度從不停留在飾演一種刻板形像。在「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裡,他飾演一位戰績輝煌的美軍特種部隊上校,在越戰中離隊自立門户抗敵。有一場戲他高談闊論自己對戰争、人類處境、及文明的理論,繼而讚賞北越遊擊軍的狠毒無情及專注堅毅,再講及自己在美國的家人,這場戲實在讓人難忘。在「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裡,他飾演曾經是拳手的碼頭工人,被捲入新澤西州一個城市的碼頭的工會暴力、貪污、勒索、詐騙、及謀殺。在「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n)」裡,他飾演美國駐在政治動盪中的一個東南亞國家的大使。在「慾火情焰(The Fugitive Kind)」裡,他飾演一個彈結他的漂泊者,在新奧爾良市逃避警察通緝。在「拿破侖情史(Desiree)」裡,他將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的角式,由年青演到發績,演到成為歐陸霸主,再演到窮途末路,演繹得極具說服力, 大受影評人、同業及觀衆好評。
馬龍白蘭度!向你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