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史文鴻
《戰雲密佈》(Darkest Hour)是以偽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二次大戰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四零年五月期間如何面對德國納粹政府橫掃西歐的兩個選擇:議和或繼續抗戰。電影打出五月一個一個日子,來講述事態發展的進程,直到六月鄧寇克大撤退成功,他六月四日在下議院發表抗戰到底及永不投降的演説。
電影開始沒有太多交待邱吉爾二次大戰前的歷史事蹟,故此保守黨人對他的狐疑,就不易被理解。電影簡單交代了二次大戰爆發後,反對黨工黨黨魁阿特萊(Atlee)批評首相張伯倫(Chamberlain)錯誤和希特拉妥協,使希更變本加厲發動二次大戰。他因此迫使張辭職,但無疑張伯倫也非常有氣度,向英皇佐治六世推薦一向批評他外交示弱的第一海軍大臣邱吉爾接任。
故事借邱吉爾與私人女秘書的互動開始,引介出邱吉爾要面對的人和事,包括他的妻子及兒女、政治同僚及敵人、幕僚及部下、軍事盟友、英皇佐治六世及民眾等。當然電影的吸引力往往是闡釋他發出的訊息及公開演説的背景,作為一場場戲的縂結。但正正如此,電影就以言語取替了更強的影像感或更強的電影感。
電影也嘗試鋪排邱吉爾如何面對與納粹德國議和的誘惑及繼續抗戰到底的考慮,導演因此給了不少篇幅讓片中保守黨最重要人物張伯倫及主和的哈里弗斯(Halifax)講述政治謀畧。對比下電影中最煽情的兩場是英皇佐治六世居然深夜來找邱吉爾談話,表明他本人會繼續留在英國,不會流亡,並以此表明支持他繼續抗戰,鏡頭最後是二人坐在邱吉爾的床邊,這一場的虛構程度和另外一場邱吉爾親自到地下鐡路坐車,和英國民眾對話,真是不相伯仲!導演在這場引入不少女性及甚至小女孩(也有黑人男性)來全面表明對他的支持,要繼續抗戰下去,可以算是鞏固他立場的高峯點。當然,這兩方面其實只有戲劇性而沒有真實歷史意義。
真正的歷史鼓舞意義來自鄧寇克大撒退成功了,三十萬英軍居然奇蹟地回防,這是使他勇於對抗納粹德國的強心針,然而電影只作了簡單的交代。
和之前《鄧寇克大撤退》(Dunkirk)那種大型戰爭電影不同,《最》一片的規模接近小型製作的所謂傳統「室內電影」(Kammerspielfilm),沒有大場面及千軍萬馬,也沒有戰爭的官能剌激場面。反對把趣味性外放在人與人的交往、挑戰及合作等場面中。拍攝方面也以室內景及簡單現場景為主,而且為了表現電影主人翁邱吉爾的急躁個性及他要承受的種種壓力,他往往在緊湊的構圖下以大頭方式出現,而鏡頭的不稳定性及構圖的不平衡和割切感很多。
在色調運用方面電影採用冷暗及淡化的色彩,來給觀眾一種懷舊感,符合歷史電影的慣例,而音樂方面的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因為電影配樂可以說沒有一段是特別出色的。當然電影是男主角奧特曼的一人表演,是無容置疑的,沒有他,邱吉爾在歷史上的傳言,就沒有活靈活現的電影印証了。這不是一部高成本的景觀電影(Spectacle),而是以交待一個政治人物在歷史重要時刻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