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錫康
1956年至1969年,是筆者從童年變成青少年的時代。那個時候,筆者對電影悠然神往,是個不折不扣的謙虛影迷。而一些西片女明星,縱使有部份不是備受推崇,但對筆者個人而言,她們的各種不同的美麗和氣質,讓筆者對美麗的涵義和範圍,有不斷的、多元化的嶄新領會和尊敬,間接影響筆者在1970年決定遠赴美國的大學就讀美術和美學,踏上一個憧憬著能對美麗有更深刻了解的旅程。
時光飛逝,但筆者對這些女明星當年的風采,依然縈繞於心,在這裡謹以一個影迷的心態,尊敬地撰文懷念。
以下的排序,是按筆者首次看到她們的電影的時間順序排列的。
露珊娜波狄絲妲(Rossana Podesta):
1956年,「木馬屠城記(Helen of Troy)」在香港上映。這個超級浪漫、戲劇性峰迴路轉的希臘神話,在導演羅拔淮士(Robert Wise)的手裡,變成了一部讓觀眾大開眼界的英雄美人、大製作史詩式新藝綜合體電影。而出演女主角的就是露珊娜波狄絲妲。據說她打敗了伊利沙伯泰萊(Elizabeth Taylor)、蓮娜端納、(Lana Turner)及亞娃嘉娜(Ava Gardner)而取得角色(註1)。當年的筆者覺得,她把那位引起希臘圍攻特洛依城的十年大戰、被譽為“發動一千艘戰船的俏臉” 的皇后,超凡脫俗地呈現在大銀幕上。筆者還記得,這部電影是悲劇收場的,劇終時她在船上遙不可及地盼望的遠鏡和特寫,是觸動心弦的淒美。
筆者再次看露珊娜波狄絲妲的電影,已經是1966年的「七金剛(Seven Golden Men)」,和1967年的「七金剛再顯神通(Seven Golden Men Strike Again)」。在這兩部電影裡,她的演繹卻是入世得很。
珍茜蒙絲(Jean Simmons):
1959年,「山河血淚美人恩(The Big Country)」在香港上映。這又是一部出自名導演的大製作史詩式電影,不過這次是西部片。珍茜蒙絲飾演一位教師,她穿插在西部大地的奇麗壯觀景色,及兩位天皇巨星格力哥利柏(Gregory Peck)和查爾登希士頓(Charlton Heston)中間,鋒芒卻沒有被掩蓋。(要知道,這兩位男星,分別在四年後及一年後,奪得奧斯卡影帝。)筆者還記得,她把牛仔帽用繩子掛在脖子後面的瀟灑造型,言行間流露出一種貴族氣質,眼睛充滿奧秘和挑戰。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筆者很想找她的前作「聖袍千秋(The Robe)」的公餘場來看,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後來筆者在美國上電影課時看了「靈與慾(Elmer Gantry)」,又在電視上看了「風雲群英會(Spartacus)」。約十年前筆者終於看了「聖袍千秋」的DVD,拍那部片時的珍茜蒙絲只有24歲,電影最後一幕是她和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微笑著並肩慷慨就義,她看起來既典雅妍麗,又豪氣萬千。
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
1959年,「翠谷香魂(Green Mansions)」在香港上映。那時候柯德莉夏萍已經是紅極一時,但筆者還是第一次看她的電影。儘管「翠谷香魂」的娛樂性並不豐富,但柯德莉夏萍在森林裡往往夢幻般的出現,秀麗的長髮,加上原始樸素的服裝,比起她在雜誌裡走在時尚最尖端的形像,真是耳目一新,遠超筆者的想像。在筆者的心坎裡,這顆亮晶晶的明星,發放了奇妙的光芒。
後來筆者在電影院裡,看過她主演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偷龍轉鳳(How to Steal a Million)」、「儷人行(Two for the Road)」、「羅賓漢與瑪麗安(Robin and Marian)」、「血線(Bloodline)」、及「天長地久(Always)」;而前三者是筆者非常喜愛的電影。「窈窕淑女」看到柯德莉夏萍古典的做派,「偷龍轉鳳」看到她時尚的一面,而「儷人行」看到她的滄桑,演活了婚姻生活有些時候要求的遷就、包容、妥協、和重燃,讓筆者對婚姻有另一層的尊敬。
柯德莉夏萍晚年時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親赴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幫助飽受飢荒和疾病折磨的孩子們(註2)。筆者對她由衷的敬佩,更加懷念她那雙明慧的眼睛,和賦有特色口音的動人聲線,結果筆者把她主演的電影的DVD全部購買,悉數欣賞。(筆者對其他明星,從未如此。)其中筆者最喜愛的,是柯德莉夏萍奪得奧斯卡影后的「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是愛情電影的代表作。其餘還有「龍鳳配(Sabrina)」和「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s)」,都是筆者一看再看、百看不厭的經典之作。
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1964年,「萬世英雄(El Cid)」在香港上映。這部電影除了有氣魄浩瀚的戰爭場面之外,更出奇地有很浪漫、細膩的愛情描寫。蘇菲亞羅蘭與查爾登希士頓,在電影裡由戀人演變成為仇人、再重拾舊情而結為夫婦。筆者還記得有一場戲,他倆在穀倉對話,兩人眉目傳情,既溫馨又浪漫。蘇菲亞羅蘭之前已經憑「戰地兩女性(Two Women)」奪得奧斯卡影后,在「萬世英雄」裡,她漫不經意地在一個似乎對演技沒有很高要求的角色裡,散放了難忘的演繹。筆者離開電影院時,徘徊在腦海裡的,不是報章大力宣傳的千軍萬馬場面,而是蘇菲亞羅蘭的一張臉。
筆者下一次看她的電影,是1965年的「諜海三壯士(Operation Crossbow)」。其後還有「諜海密碼戰(Arabesque)」、「碧血山河(Judith)」、「火車大災難(The Cassandra Crossing)」、「雲裳風暴(Pret-a-Porter)」、及「華麗后台(Nine)」。蘇菲亞羅蘭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一些硬朗的動作電影裡,往往在觀眾意料之外,帶來驚喜的片刻柔情。
法蘭歌多麗(Francoise Dorleac):
1965年,「飛渡關山奪寶戰(That Man from Rio)」在香港上映。請別小覷這部電影,因為後來名導演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曾點名稱讚它啓發出「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註3)。筆者看「飛渡關山奪寶戰」時,對女主角法蘭歌多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筆者從未在銀幕上看見“無憂無慮”被演繹得如此出神入化。不論是她駕著開篷跑車,或是她在沙灘上被男主角尚保羅貝蒙多(Jean-Paul Belmondo)弄醒,又或是她和巴西小童跳舞,都是如此的無牽無掛,活力四射。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她的臉看起來時而優雅,時而時尚,時而地道,很難捉摸。
自此之後,筆者很留意法蘭歌多麗的電影,分別看了「成吉思汗(Genghis Khan)」、「諜海龍蛇生死鬥(Where the Spies Are)」、及她和妹妹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合演的「柳媚花嬌(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
很可惜,在1967年,法蘭歌多麗電影生涯如日方中,卻遇上車禍逝世,享年只有25歲。
歌狄亞嘉汀娜(Claudia Cardinale):
1965年,「馬戲團風雲(Circus World)」在香港上映。筆者是慕歌狄亞嘉汀娜的名去看這部電影的。那時候這位曾被譽為“意大利的情人” 的女明星,在香港已經頗有名氣。
筆者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訝異是漂亮的她年屆26,出道已有6年,然而流露著一股天真,成熟的面孔帶著稚氣,像是很容易受到傷害似的。這種氣質和她在「馬戲團風雲」裡的角色很吻合,極度需要電影裡尊榮(John Wayne)和烈打希和芙(Rita Hayworth)的愛護。
筆者看完這部電影後,對歌狄亞嘉汀娜的報導更關心,後來在常常放映藝術電影的大會堂電影院裡看了「八部半(8 1/2)」和「烽火戀人(Bebo’s Girl)」,又在商業電影院裡看了「四虎將(The Professionals)」,再到後來看了「氣蓋山河(The Leopard)」的DVD。在這幾部電影裡,她給筆者的印象依然沒有改變。
蘇珊貝茜(Suzanne Pleshette):
1966年,「萬里殲仇(Nevada Smith)」在香港上映。筆者終於在銀幕上看到蘇珊貝茜。早在1962年,筆者在報章的「玉女痴郎(Rome Adventure)」電影廣告裡,看到蘇珊貝茜被宣傳為“荷里活新發現的「新玉女」”(註4),已開始留意這位女星的報導和照片。其後在1963年,報章報導她和杜唐納許(Troy Donahue)再度合演「佳人戰士效于飛(A Distant Trumpet)」。而1964年初,報章又報導這一雙被譽為“金童玉女” 的銀幕情侶在現實生活裡結婚;但八個月後又宣佈離婚,讓筆者深深領悟到,完美的事情未必能持久,這個觀點從此一直影響著筆者的美術和電影創作。
「萬里殲仇」裡的蘇珊貝茜,讓筆者有“實過其名”的感覺。她最獨特的是沙啞而有魅女的嗓音,流露出一種充滿歷練的智慧和同情。她還有一張越看越發覺多美麗元素的險。她用低調的演技 ,把一個劇本不太在意的角色變得可觀。這個角色最後離世,給筆者帶來無限不捨和感觸。
筆者後來看了「玉女痴郎」、「佳人戰士效于飛」、還有她參演的「鳥(The Birds)」及「黑鬍鬼(Blackbeard’s Ghost)」,她從未讓筆者失望。她在70年代憑演電視劇在美國聲名大噪,在美國電視劇歷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註5)
安諾愛美(Anouk Aimee):
1967年,「男歡女愛(A Man and a Woman)」在香港上映。這部挾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康城影展最佳電影而來的法國電影,是影響筆者電影生涯最大的經典之一。它是一部全唯美主義的電影,攝影亮麗不在話下,更穿插了全單色的畫面不斷轉換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地目不暇給,音樂又超級浪漫悅耳。女主角安諾愛美更是一個主要的唯美元素,在電影裡有很多時候她不用說對白,只要鏡頭圍繞着她,筆者就覺得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有一場戲男女主角攜著兒子和女兒,乘坐漁船往沙灘上漫步,安諾愛美一句對白也沒有讓觀眾聽見,卻好像已傳遞了女主角對往事的依戀、活在當下的享受、和對未來的憧憬。安諾愛美很能印證好萊塢的一句名言:「攝影機要麼就是喜愛你,要麼就是憎恨你。」對她來說,攝影機自然是非常喜愛她,只要她在攝影機面前,攝影機就會捕捉到她的各種美麗。
筆者後來尋找安諾愛美的其他電影觀賞,分別看了「羅拉(Lola)」、「露滴牡丹開(La Dolce Vita)」、及「八部半」、都是被藝術派影評人推崇的作品。
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
1968年,「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在香港上映。這部曾奪康城影展最佳電影的法國新潮派導演積葵丹美(Jacques Demy)的作品,早已被廣泛報導,筆者慕名已久,終於能一睹風采。在這部電影裡,每一句對白都是唱出來的,而導演更在服裝和佈景上,用了許多柔和的顏色,去襯托出女主角嘉芙蓮丹露童話般的柔美。粉藍色、淺黃色、和粉紅色的裙子、牆壁、和雨傘充斥著畫面。其中男主角要去當兵,和女主角告別的一場戲,由咖啡室一直延續至火車站月台,嘉芙蓮丹露一邊哭一邊唱著主題曲,配合著導演優雅的攝影機活動,是筆者看電影以來最難忘的心酸場面之一。
到電影結尾時,嘉芙蓮丹露再次見到這個曾經生離死別、愛得真摯的戀人,雖然攜着和他生下的女兒,卻一點也沒有相認的衝動,只是處之泰然的閒談,她的精湛表情見證著時間和現實磨掉了愛情的烙印,給筆者在人生觀的學習道路上,牢牢的上了一課,感受奇深。
之後筆者看了嘉芙蓮丹露和她姊姊法蘭歌多麗合演的歌舞片「柳媚花嬌」,導演積葵丹美再一次讓嘉芙蓮丹露飾演童話般的柔美角色。然而,許多其他的導演,卻喜歡讓她飾演冷漠和神祕的角色。筆者後來看過的嘉芙蓮丹露電影包括「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蛇蝎夜合花(Mississippi Mermaid)」、「沙漠兵團(March or Die)」、及「血魔(The Hunger)」。
茱莉姬絲蒂(Julie Christie):
1968年,「新潮小姐(Petulia)」在香港上映。女主角茱莉姬絲蒂早已憑「秋月春花未了情(Darling)」奪得奧斯卡影后,接著也有兩部主演的電影在香港上映,但可能因為筆者忙於應付考試的關係,始終緣慳一面。「新潮小姐」並不是普遍受到推崇的電影,但茱莉姬絲蒂卻搶盡鏡頭,她那凌勵的眼神,及說起話來尤其倔強的嘴唇,是同輩女星中少見的。無論是她穿上皮草,在慈善派對裡喧賓奪主,或是打扮新潮,在海洋公園裡無言相對,都散發著迷幻年代的狂野和疑惑。導演在過場時常常運用幽美的溶鏡來拍攝漂亮的花朵,對筆者而言,竟然起了提醒筆者去注意女主角的靜態美的作用。
後來筆者看過的茱莉姬絲蒂電影,包括「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洗頭(Shampoo)」、「上錯天堂投錯胎(Heaven Can Wait)」、「叱吒風雲(Power)」、及「小飛俠前傳之魔幻童心(Finding Neverland)」。其中筆者最喜愛的是「上錯天堂投錯胎」,直接啟發了筆者後來開發及監製華語電影「星願」,亦可以說是向茱莉姬絲蒂的一種致敬。
積琪蓮貝茜(Jacqueline Bisset):
1969年,「渾身是胆(Bullitt)」在香港上映。對一般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最讓人難忘的是一場精彩絕倫的三藩市汽車追逐;但對筆者而言,在銀幕上看見女主角積琪蓮貝茜的演出,才是畢生難忘。無論是她穿著黃色的裙子出場,或是在爵士樂餐廳裡的輕顰淺笑,或是坐在跑車裡托著腮子等待,又或是拿著一朵黃色鮮花和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在岸邊的深情對話,都散發出一種誠懇的美麗。而她那略帶自然英國口音的語調,亦正正增強了這誠懇的感覺。
自此之後,筆者對積琪蓮貝茜的電影倍加留意,在赴美國之前,先後看了「臨陣退縮(You Don’t Need Pajamas at Rosie’s)」和「九霄驚魂(Airport)」。
在美國唸大學時,連筆者的電影系教授也得知積琪蓮貝茜是筆者的偶像。有一天,筆者在宿舍房間裡,突然有人敲門,筆者把門開啟,這位教授站在筆者跟前,拿着一本最新出版的雜誌,裡面有很多積琪蓮貝茜的照片,他把這本雜誌送給筆者。
1974年初,筆者在美國唸研究院,因為嚴冬和地上積雪已有好幾個月,讓筆者的心情非常鬱悶,更對自己主修電影和準備選擇電影作為職業抱起懷疑。就在那時候,筆者去電影院看了「戲中戲(Day for Night)」,積琪蓮貝茜在這部名導演法蘭索瓦杜魯福(Francois Truffaut)的作品裡,大放光芒地飾演一位女明星在拍攝電影時的經歷。看完了「戲中戲」,筆者的鬱悶和自我懷疑一掃而空。積琪蓮貝茜對筆者的影響力有多大,可見一斑。
其他筆者看過的積琪蓮貝茜電影,還包括「奪命判官(The Life and Times of Judge Roy Bean)」、「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深深深(The Deep)」、「色香味謀殺案(Who’s Killing the Great Chefs of Europe)」、及「火山爆發(When Time Ran Out)」。
以上各位女明星,對筆者都有奇妙的感染力,在筆者的人生旅途上,不單是讓人懷念、去而復返的偶像過客,有些更是隔空指點迷津的老師。
謝謝閱讀。
註:
1. 資料取材自 www.nationalenquirer.com
2. 可參考www.wikipedia.org
3. 資料取材自www.chicagotribune.com
4. 可參考playitagain.info
5. 可參考www.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