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史文鴻
(We apologise tha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鄧寇克大行動/敦克爾克》(Dunkirk)是 Christopher Nolan 的新作,也是他第一部非虛構,而是在歷史基礎上創作的電影。一九四〇年,以英國軍隊為主的部隊,在法國北部鄧寇克被德國閃電戰爭的戰略打敗被圍,結果出現了這次壯烈的拯救行動,成功把三十多萬以英軍為主的部隊救回英國。
這部電影可以説有兩方面非常出色,第一是它包括了海陸空三個主缐。開場時身為陸軍的男主角退到鄧寇克,等待營下的各種遭遇。第二是一艘稱「月亮石」(Moonstone)的遊艇被政府徵召由英國出發,到鄧寇克接載被困軍隊回英國。第三是講身為飛行員的主角,和隊友乘「噴火」戰機(Spitfire)飛到鄧寇克支援撤退迎戰來襲納粹戰機的經過。
第二個特點是導演應用多組重覆鏡頭,以不同角度交待同一個高潮。故事一開始身為陸軍的主角,僥倖闖進了鄧寇克,他聯同另一個軍人佯裝以擔架抬一名受傷士兵,嘗試登上一艘救護艦,但可惜他們的艦遭敵機擊沉,二人僥倖逃到碼頭邊。他們幾經辛苦又轉到另一艘軍艦之上,但又在航行不遠遭納粹潛艇魚雷撃沉,這二人又僥倖逃脫,被拒上救生艇後也還能游上岸,輾轉跑進一艘擱淺的荷蘭小貨輪𥚃,它卻成為岸上不遠德軍的射撃目標,最後漂浮出海下沉眾人又得到營救。
遊艇月亮石先在前往鄧寇克途中救了一個沉船的軍人,他威脅船長及他兒子和另一年青人不要去鄧寇克營救,船長拒絕。而在紛爭中軍人把那年青人打暈昏迷。最後他因傷重不治,成為年輕的犧牲者。船在繼續前進避過敵機攻擊,更救了一名被擊落的「噴火」戰機的機師及另外沉下貨艇的軍人。
第三條缐是講三架赴戰的「噴火」戰機,一早有一架被擊落,另外兩架的其中一架也被擊中墮海,被困機師險獲上面提到的遊艇拯救,餘下這飛機在先後擊落兩架納粹轟炸機及戰鬥機,耗盡氣油降落在敵方佔領地被俘,他被俘前毀掉軍機以免其被納粹虜獲。
這𥚃我們可以察覺到電影中的場景重疊,例如那艘軍艦在海中遇襲,我們像機師見到飛機襲擊的角度,及站在外圍看到船沉人們逃生的角度。
另外更特別是第三架飛機目睹第二架機墮海及遊艇的營救,與實際遊艇角度的營救,又產生明顯的不同角度對比。
無疑,電影營造大量堆砌的情節,如陸軍的兩主角由一條救護船逃生到第二艘軍艦及第三條貨船,再轉到遊艇;而空軍的第三架軍機的男主角先後擊落多架納粹機,甚至最後在缺油滑翔下也有斬獲。然後滑翔降到敵軍控制區,這些多重巧合真是盡煽情之能事。而岸上的將軍和上校目睹轟炸肆虐似乎毫不畏懼及躲避。這些明顯是非常傳統荷李活電影的商業元素。
導演在電影中的危急場面,應用大量的短片段碎接,例如救護艦及軍艦遇襲下沉,人們逃生的情景就應用大量的快速剪接,給人是倣效及向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波特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USSR,1925)在"奧德沙(Odessa)階梯屠殺"帶領潮流的剪接手法及其意念的致敬。
電影的製作介紹指出導演應用真正的驅逐艦及小艇和小艦隻實拍,不用電腦衍生的影像,以呈現震撼的現實感,及拍攝的真實性,值得稱讚。
電影最後講到男主角和戰友到了英國,坐上火車回家,途中深覺自慚形穢,恐怕國民鄙視他們戰敗逃生回來,怎知國民非常歡迎他們,覺得他們檢回性命回來,就是勝利,亦會為將來反攻及最後勝利鋪路。電影帶出了大英帝國在這歷史階段面對納粹德國的侵略,所遭遇到巨大的挫敗,但仍然全國軍民,都同仇敵愾,表現不屈不撓的抗暴及人道主義精神。